朱雨玲安静地坐在沙发上,身着柔和的浅褐色毛衣,散发着优雅从容的气质。透过金丝边眼镜,一双深邃而带笑意的眼睛,流露出温暖与坚定。

很难将这一形象与赛场上英姿飒爽的朱雨玲联系起来。在前一天与中国队选手陈幸同的比赛中,她凌厉的反手拉球、迅猛的正手进攻无不展现出她的运动天赋,而此时的朱雨玲却多了一份温润知性的气质。
退役三年之后,再次踏上乒乓赛场,这位前世界排名第一的选手以中国澳门队选手、大学教师、在读博士的多重身份,出现在WTT中国大满贯赛的舞台上。尽管止步八强,朱雨玲的故事却早已超越单纯的胜负,成为一个人如何与命运和解的生命叙事。
10月3日,在2025年WTT中国大满贯赛上,朱雨玲以2:4负于国乒选手陈幸同,无缘女单四强。谈到这场比赛,朱雨玲感慨道:“用四个字形容——燃尽了。我的一切能量都已经释放完毕。”
尽管止步八强,但朱雨玲的复出之路充满了高光时刻。从战胜朱梓予、巴西选手布鲁娜·高桥,到克服压力击败陈熠,她的每场比赛都吸引了大量关注。尤其那场单局20:18的逆转比赛,更是令人热血沸腾。
回忆这场对决,朱雨玲笑着说:“已经很久没有打过这种高分了,那一刻全场欢呼让我感受到久违的激情。”然而,她也在赛后深刻反思:“打到20:18,看似精彩,其实暴露出不少问题,我需要在之后弥补自己的不足。”她的坦诚和冷静让人印象深刻。
对于复出这一年,朱雨玲用三个词总结:“惊喜、勇敢、热爱”。自2024年重新回到赛场,她从零积分、排名不存在的状态开始,重返世界顶尖行列,甚至夺得了WTT美国大满贯赛的冠军。这一年,她不仅挑战了自己的极限,也书写了一段关于“可能性”的传奇。
复出之路并非一帆风顺,但朱雨玲特有的执着和勇气支撑着她前行。与朋友的交流中,她更深刻了解了自己的选择。“有人对我说,重新回到赛场,接受输赢的评判本身就是一种勇气,而其中的驱动力,归根结底是对乒乓球的热爱。”
朱雨玲的乒乓人生并非一帆风顺。5岁学球,2017年达到世界顶点,却在2020年因健康问题陷入困境。纤维腺瘤的诊断和手术让她远离赛场,一度迷失了前进的方向。然而,经历大病修养后的她另辟新径,开启了学术和执教生涯,并逐渐在不同领域找到新的价值与可能。
重新站回赛场,朱雨玲坦言,这一切源于一种“更开阔的人生观”。“病后的生活让我意识到,乒乓球固然重要,却不再是我的唯一。在更广阔的世界里,我找到了新的角色和目标。”从国家队耀眼明星到澳门队运动员、大学教师,她的人生轨迹始终在延展,充满深意与力量。
不过,复出一年多的时间里,她也不得不面对不少挑战。网络上的诋毁与人身骚扰一度让她心理负担很重。她说,“作为普通人,被恶意中伤时也会有脆弱时刻。但最终,我选择相信正义。”

对于未来,朱雨玲的心态已然不同。“无论是作为运动员、教师还是学者,我都希望全情投入,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。人生的意义,或许就在于跌倒后依然能昂首走下去,而非从不坠落。”